首 页   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人大要闻   公文发布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会议报道   工作研究   机关建设
通知公告
  · 关于征求《平顶山市农村自建...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图片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青年干...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创建全国文...

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二〇二四...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章内容
平顶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平顶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2213日在平顶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 弓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提请平顶山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建设卓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539.4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6%12.9%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3亿元,增长18.3%,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1.8亿元,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815.2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7亿元,增长17.4%。外贸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增长19.5%。初步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

农业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总产达到197.2万吨,连续8年获得丰收。围绕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55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3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3个,金牛山石榴园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梦想食品、源源乳业晋升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市12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带动农户58.9万户。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38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1万人,发展沼气用户1万户,5.2万人实现脱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26.4万亩,10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市、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安排实施了重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101个,总投资42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14.5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高耗能行业比重持续下降,装备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以圣光集团为依托的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生产、以宝丰光伏产业园为基地的光伏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增速达到30%以上。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尧山—中原大佛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灯台架、画眉谷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8.3万人次,同比增长37%,实现旅游总收入89.9亿元,增长4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家企业获省长质量奖、4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列入国家重点发展专项,智能电网、焦炉煤气制乙炔、静脉导管三项关键技术研究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全年申请专利1150件,增长25%

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赶超行动计划,产业集聚区综合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了规模提升、位次前移。全年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84.6亿元,同比增长109.3%,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47%,提高20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4个,在建项目30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7个,占全市亿元以上项目的50%以上;新入驻企业102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04.6亿元,增长30%。宝丰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快”,舞钢、郏县、宝丰和叶县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序前50名。

城乡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城市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29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三区一中心”,这对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复合型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里程碑意义。平顶山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初步方案编制完成,各县(市)及石龙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舞钢市、宝丰县、郏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新建改建道路21条、供水供热管网140公里,新建过街天桥5座,北环路、东环路改造提升,西南环路建成通车;更新80台公交车辆;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主体完工400万平方米;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市博物馆、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正在布展,鹰城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首期20亿元的城投债券发行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拆除违章建筑155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启动了数字化城管建设。持续开展创建活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舞钢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宝丰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突破,舞钢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和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新启动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100个,累计启动212个,建设新民居2万多套。不断完善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县城和小城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7亿元,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城镇化率43.2%,提高1.8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坚持和完善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在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等领域筛选确定180个市级重点项目,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全年完成投资198亿元,为年度预期投资的152%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是近三年投资时序进度最快的年份。巨龙公司玉米淀粉葡萄糖生产线、河南亿盛光伏切割料再生工程等29个项目已经建成;平煤神马集团30万吨PVC配套25万吨烧碱、郏县地方铁路、平高集团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一期等68个项目开工建设;续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段)、八矿二号井、河南城建学院扩建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前期项目中叶县天然气盐穴储气库的地质勘探工程已经开工。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改建干线公路72公里,新增变电容量55.6万千伏安、线路36.6公里,全市火电装机达到560万千瓦,排全省第三位;变电容量突破1000万千伏安、线路突破2000公里,均排全省第四位。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并实施了《平顶山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出台了《平顶山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煤矿产能1330万吨、焦炭产能128万吨、钢铁产能30万吨、水泥产能160万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为发展优势产业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土地指标。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国企改制5家、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2家,改制面达98.3%。普生与国药集团、华利制药与华润双鹤药业、圣光集团与华润北京医药进行战略合作或重组;星峰集团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清算重组有序进行。天瑞水泥在香港成功上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已关闭99家、整合保留61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三年任务,文化、教育、科技、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存量土地集约挖潜,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促进银企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全市融资总量较年初增加226.4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102.8亿元,新增存贷比116.7%,居全省第一位,新增直接融资10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2万户,总量达到10.4万户。民间投资完成639.1亿元,增长35%,占全市投资比重达78.4%,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绝对力量。开放招商成绩突出,先后在香港、深圳、福州等地召开推介会,成功举办了“闽商鹰城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市外合作项目440个,合同金额905.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5亿元,增长2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增长87.7%增速居全省第二位;与央企签约合作项目34个,到位资金70.4亿元。

民生持续改善。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67.6%。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7万套,建成9890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400万元,6000户农村贫困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再就业5.2万人,安置困难人员就业1.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5%。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汝州和叶县纳入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和叶县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幼儿园47所,城区新建4所小学竣工投入使用,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了实质进展。完成校舍加固或重建任务5.4万平方米。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29个,新建农家书屋1439个,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曲剧艺术节、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暨第五届魔术文化节、市八运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创建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比重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受宏观环境复杂多变、需求不足的影响,加之资金、土地和环境等要素约束加剧,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增大。三是投资总量依然偏低。支撑投资增长的重大项目少、谋划储备不足,投资环境仍不够宽松,投资总量与经济总量不匹配,影响发展后劲,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靠后。四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民生改善任务繁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欠账较多。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省九次党代会、市八次党代会精神和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更加充分地发挥“三地”优势,更大力度地引导“三个聚集”,更有实效地强化“三个根本”,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促改革、保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忧患意识、抢抓发展机遇、转中求快、积极作为、靠正气实干,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提前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总量突破18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突破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突破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是按照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总目标安排的,现对主要目标做一简要说明:

生产总值增长11%,高于省计划1个百分点。主要考虑:一是持续求进、转中求快的总基调要求保持稳定的增长。二是从发展形势看,周边地市竞相发展,势头强劲,为完成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提前全面小康”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要求,必须要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三是从发展基础看,随着近年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明确支持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新区总体方案获批,内需增长的潜力增大,今年经济运行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同时,我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期,转方式、调结构任务重,全面协调发展又要求发展速度必须适度合理,不能片面要求高速发展,需要留有余地。总体来看,确定11%的增速是比较客观的,是有较大把握实现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高于省计划1个百分点。主要考虑:一是从政策环境看,今年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政策将逐步出台,国家强调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增强前瞻性和灵活性,总体环境较去年宽松,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资金,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从当前筛选的项目计划看,今年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项目的续建、新开工个数和年度投资规模比去年都有所增加,全市拟组织实施10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能够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确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较合理。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高于省计划1个百分点。主要考虑:一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计划安排高于经济发展速度是为了保证科教文卫、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有足够投入。二是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停产企业复产、近年来建成投产项目新增产能的见效以及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财政收入能够保持一定增速。同时,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相对较高,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速有一定难度,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比较稳妥可靠。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11%,分别高于省计划12个百分点。主要考虑到受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和农产品特别是畜产品价格提高,以及收入分配调节政策进一步完善的影响,全市居民收入增长呈现加快的趋势。同时,受收入结构长期不合理因素的限制,居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普遍偏低,增收幅度较难大幅提高,安排增长10%11%较为可行。

三、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要围绕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目标”,把握转中求快“总基调”,着力引导和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三个聚集”,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双千”投资促进工程、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和培育产业集群三年超千亿投资带动工程,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围绕推进和引导人口聚集,全面实施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加快县(市)城镇提质扩容,持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四个层级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高标准编制平顶山新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水电气暖等专项规划,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审查提升40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和539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城市规划展览馆完成布展并向市民开放。二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组团式集群化发展。力争成为全省城市组团式发展试点市。老城区要完成旧城改造规划,启动平安大道东段、建东小区、东建材市场、华宝商场、市干休所和开源路、自由街、劳动路等区域连片开发,吸引有实力的品牌开发企业参与城中村和旧城开发改造。开工建设新华园怡购城,加快鹰城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商务中心区。启动湛南新城建设,强力推进建设路等城市主干道两侧、入市口和市内重要节点的绿化、亮化、美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大力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加大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新城区金融中心、和盛广场商业综合体、移动大厦等项目,加快军分区营房、新区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尽快完成沿湖城市景观设计并组织实施。同时,以平新和宝丰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项目入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支撑。三是持续创建活动。继续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创森”一举成功;高水平建设数字城管系统,确保上半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加快公交场站和出租车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更新公交大巴车100台、出租车300台。四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指导各县(市)调整完善城镇规划,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规范中心镇建设标准,以基础较好的重点镇作为先行试点,带动40个中心镇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产城融合。五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集聚式发展。科学设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指导各县(市)加快完成社区规划。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在城镇周边、产业集聚区附近、文化旅游景区等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率先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年争取再启动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六是努力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着眼促进人口聚集,建立以农民变市民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城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人口落户人数。落实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尽快建立完善农民工城镇入户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力争全年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

(二)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围绕推进和引导产业聚集,以集聚化、高端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能源化工业,依托平煤神马集团等企业,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化工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依托平高集团、平煤机、中材环保等企业,建设在全国具备产业和规模优势的高压开关、矿山设备、环保设备、铸件制造、摩托车制造五大制造业基地。特种钢材产业,重点抓好舞钢公司冶金工业园、金马公司钢板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国内最大的特种钢材供应基地,巩固舞钢公司行业龙头地位。新型建材业,依托洁石建材、宇隆建材、鹰浩建材等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效应。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宝丰酒业产业升级、梦想公司3万吨饼干等项目,培育行业品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层次和规模快速提升。依托亿盛光伏、恒基伟业和恒瑞碳化硅等企业,打造中部地区有影响的新能源产业园;依托平煤神马集团尼龙化工、海星化工、北京兴宇中科等企业,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依托圣光集团、巨龙公司等企业,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色氨酸、苏氨酸等产品,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孵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制品生产基地;依托平高集团、平开电力等企业,把平新产业集聚区建成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同时,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项目,持续提升新兴产业比重。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完善激励机制,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培育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质检中心3个。继续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争创省名牌产品5个,省长质量奖企业1家。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认真实施能耗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双重控制,完善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全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继续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节能技术改造,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认真筹备监测PM2.5前期工作,启动大型电厂脱硝工程与考核,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白龟湖区域及上游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综合达标率保持8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煤炭、煤化工、盐化工、有色、钢铁、电力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5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集聚区和3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三)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地位。一是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继续实施“百千万”高产示范工程,高产创建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争取达到200万吨。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鼓励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以上,新建各类标准化养殖场(区)200个;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继续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兴村”等活动,切实做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增转移就业6万人。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新增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40个。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综合工程,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新增造林1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0万人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桥26座,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15座,建设沼气服务网点30个,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方面,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宝丰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汝瓷文化园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做好市民活动中心项目规划工作;大力发展文博事业,市博物馆要在“五一”完成布展并开馆运行。旅游业方面,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编制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营销规划,深化省旅游局与我市紧密合作机制,推动成立大伏牛山旅游联盟,打造旅游品牌。继续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再创建4A级景区2个。围绕陶瓷、金镶玉、绢花、奇石、根雕等传统制作工艺,开发生产文化旅游产品,逐步形成规模。现代物流业方面,要着力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物流园区发展,加快平西、大香山、叶县和平东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将物流业务分离,引导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发展。金融保险业方面,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中信银行分支机构早日开业,为民生银行入驻我市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继续推进农信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新设12家村镇银行;争取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商贸流通方面,加快对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改造提升体南路等市区农贸市场,开工建设开源路新升农贸市场、东环路魏寨农贸市场,加快平西商贸中心、和谐园农贸中心建设;加强与知名商贸企业合作,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餐饮企业,支持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网点,扩大农村消费。同时,做好万城国际商贸广场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商务中心区,促使商业地产、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争取全年培育省、市级服务业园区10个,开工超亿元重点项目14个,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12%以上。

(五)努力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投资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按照提高“两个比重”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保障、民生改善等投资领域,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双千”投资促进工程,即:突出抓好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带动全市组织实施10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大关。目前,全市第一批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初步筛选确定,总投资2930亿元,年度预期投资270亿元。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大投资领域:一是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在农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强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香山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东方希望集团精制盐生产线、舞钢产业集聚区纺织工业园、平煤机年产3000台掘进机等项目建设;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水利、能源、交通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力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段)、北汝河综合治理工程(平顶山段)、姚电公司34号机组热电联产改造及城区热网建设、叶县马头山4.5万千瓦风电场、平煤神马集团夏店矿、孟平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平西火车站广场改造、焦桐高速汝州至登封段、武西高速尧山至栾川段等项目建设;三是促进民生改善,重点在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强力推进河南城建学院扩建、平顶山新区人民医院、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舞钢市新型农村社区、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建设。

(六)突出产业集群培育,不断提升产业聚集能力。紧紧围绕“四集一转”工作内涵,以建设品牌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内涵和功能。一是规模提升。全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市比重达到50%引进省外资金15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市比重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市比重超过35%;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3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新增2万人以上。二是内涵提升。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推动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启动实施培育产业集群三年超千亿投资带动工程,力争三年内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着力培育尼龙化工、现代煤盐联合化工、智能电网装备、光伏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矿山设备、纺织服装和特种钢材加工“八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铁锅厨具、新型建材、高端铸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年主导产业完成投资占集聚区工业投资的比重要达到70%以上。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三是功能提升。按照产城融合发展、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强化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投资7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金融、邮政、公交等城市功能向发展区延伸覆盖,增强综合配套能力。

(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发展动力活力。一是深入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依法规范星峰集团破产改制,积极推进国有物资商贸流通企业改制,稳妥推进水务、热力、燃气等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加快巨龙公司、易成公司、开元特种石墨、圣光集团上市步伐。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加强与大型央企、国内500强、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成功对接35家。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支持平顶山日报社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组建演艺集团、文化影视传媒集团,市广电总台组建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积极推进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完成电视采编播数字化改造。三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的项目和产业,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四是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各项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整顿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融资担保机构风险防范,推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村卫生所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覆盖率达到100%。全力搞好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对口协作力度。六是持续开展大招商活动。组团参加国家、省重大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到省外、境外进行招商,引导支持各类产业集聚区发挥自身优势,吸纳和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加快富士康项目引进步伐。全力举办好第四届华合论坛,认真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力争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600亿元。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加大投入,进一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更现实的利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提高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继续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9所;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市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积极推进市教育园区建设。深化职教资源整合,完善办学体制,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探索路子;落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做好村卫生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5个乡(镇)卫生院、6个急救指挥中心、10个卫生监督所。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67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629个农村书屋、500个企业职工书屋,继续实施农村(校园)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实施市体育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把城市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迁村并居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起来,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重点,确保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45万套,竣工1.5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500万元,为3000户农村贫困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制定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分配公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将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00元提高到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年新增就业人员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认真落实各项价格调控政策,发挥好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完善并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挂钩机制,增加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高校食堂的临时价格补贴。扎实做好扶贫工作。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再实现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狠抓安全生产不放松,统筹做好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各位代表: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市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转中求快,务实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豫ICP备15017033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