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人大要闻   公文发布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会议报道   工作研究   机关建设
通知公告
  · 关于征集《平顶山市机动车停...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图片内容
 
张明新:以人大有效监督推进...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 张明...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 张明...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章内容
我市召开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座谈会

 

 

 

我市召开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座谈会 张遂兴李萍等参加 

  

 

   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12月3日上午,我市召开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座谈会,回顾“82宪法”颁布32年来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巨大成就。

       市委副书记张遂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萍,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正廉、巩国顺、王天顺,市政协副主席丁少青,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冠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海奎参加会议。

       张遂兴在讲话中指出,多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各级人大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全力保证了宪法法律在我市的有效实施。

   张遂兴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发挥遵守宪法的表率作用,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切实把党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贯穿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级人大要进一步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切实担负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不断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各级政法机关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依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充分发挥法治在保障和改善社会关注的就业、就医、就学、安居、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中的作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要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大力宣传宪法法律、普及法治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努力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

   李萍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把宪法作为我们工作的规范和准绳,引领和带动全市人民树立对宪法的信仰;切实增强守法自觉,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倡导法治、厉行法治,认真落实好宪法宣誓制度;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推进法治鹰城建设;着力维护人民利益,在法治建设中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全面提升履宪能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弘扬宪法精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中的作用。
       王宏景等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总结回顾了现行宪法实施32年取得的宝贵经验以及我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宏景
: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效保障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率先在全省梳理了乡镇一级政府行政执法依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8次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批事项由817项减少到214项。

   二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先后4次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平顶山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科学合理界定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限。

   三是制度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制定出台了《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拓展参与渠道,推进科学、民主立法。

   四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大力开展行政指导工作。

   五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能力进一步增强。出台了《平顶山市行政调解实施办法》,确立了政府负责、法制机构牵头、各部门联动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

   下一步,市政府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带头遵守宪法,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与尊严,确保一切行政行为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

   二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权力清单管理模式,厘清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三要努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努力提高政府决策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四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舞钢市、叶县两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指导,积极推动郏县、鲁山和其他县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五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持续加大行政指导推行力度,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进一步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全面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

   六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市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七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依据政府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等事项,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八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充实配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努力使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水平适应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需要。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史正廉:提高宪法意识 促进宪法实施 
         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这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对政治仪式的一种法律确认,既显示出中央依法治国的决心、信心和诚意,也标志着我们国家的依法治国又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对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法治意义。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认为,确保宪法真正有效贯彻落实,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应把对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学校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全民普法教育之中。通过学习使全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组织、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够切实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法之统帅、法律之母,违犯宪法是最大的违法。使其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定政策以及在案件的侦查、批捕、起诉、审判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不违背宪法法律精神为底线、为高压线。
         第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应带头遵守宪法、执行宪法、落实宪法。我国的宪法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本身就应该带头遵守执行。领导干部带头执行、遵守宪法法律,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执行、落实宪法的氛围。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违法现象很多是与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紧紧相连的。所以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带头遵守宪法、遵守法律,向全社会传导遵守宪法的正能量,为全体公民遵守宪法树立榜样和标杆。
      
第三,应建立违宪审查机制。为了确保宪法的实施,应该建立违宪的审查机制。包括什么人可以提出违宪审查?什么党派、团体可以提出违宪审查?通过什么渠道提出违宪审查?违宪审查建议受理后多少个工作日完成违宪审查?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公布违宪审查结果?等等。只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违宪审查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和监督宪法的落实。
        第四,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宪法的法律条文原则性比较强,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认识上的不同,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宪法的实施。所以,应在建立违宪审查机制的同时,健全宪法法律条文的解释制度和程序机制,对一些有不同理解的宪法条文,按照法定的程序,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准确的界定、权威的解释,以便执法部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遵照执行。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刘冠华:深入推进为民公正司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履行宪法使命,努力把宪法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一、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实现司法公正,一是必须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中国特色的司法基本原则,案件的办理过程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公正的要求;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案件公正观;三是必须坚持依法纠错。人民法院必须坚守公正底线,决不让不公正的裁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坚持为民司法。人民法院必须牢记宗旨,时刻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基本标准,把群众司法需求作为提升改进司法工作的根本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一是必须严格司法。司法人员要把好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坚定信念,廉洁操守,义无反顾地维护捍卫法律。二是必须坚持高效司法。必须在法定审限内尽快结案,及早让当事人从纠纷中解脱出来,稳定各方权利义务。三是必须关心、尊重、体恤权利受到侵害的每一个人,用法治的方式和方法为每位公民构筑享受权利、尊重自由、呵护生命的安全保障。
          三、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坚持廉洁司法。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廉洁行为极为痛恨,必须下大力气查处。一是要严肃处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对司法不正之风一查到底。二是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谁办案谁负责,谁违法谁担责。三是实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在错案发生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立即启动倒查程序,认定错案的性质和错案危害后果、社会影响等,根据责任人的主观过错程度,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弘扬宪法精神,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人民法院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不断完善接受监督的工作机制,坚持经常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要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到位;要积极主动开展人大代表联络工作,虚心接受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关注案件。
          五、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必须按照党的主张和原则办事,必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法院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法院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海奎:忠诚履行宪法法律赋予职责 
       按照现行宪法第129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宪法定位,决定了检察机关在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方面负有重要使命。全市检察机关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牢宪法意识,广泛深入宣传宪法,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一要全面准确学习理解宪法和法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市检察机关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把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化法律监督与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二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全市检察机关要牢牢把握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认真履行批捕、起诉、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等各项职责。要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刑事犯罪,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坚决惩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案件,维护公民各项权益。

三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提高检察机关自身严格公正司法水平。全市检察机关要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照法定程序开展法律监督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司法水平,切实完善执法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监督,继续深化检务公开,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促进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要进一步培育职业信仰,强化职业道德,严格职业自律,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

四要结合职能开展宪法和法律宣传,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全市检察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每一个执法办案环节都符合执法司法程序规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养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要把宪法和法律宣传教育落实到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通过释法说理帮扶教育,让人民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要利用检察网站等媒介和送法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普及宪法法律知识,增强广大公民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郑东丽:把握宣传重点 丰富宣传手段 
   以首个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营造全社会遵宪护宪的良好氛围,意义重大而深远。宣传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清重要意义,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普法的核心应首先在于普宪。宣传部门要切实认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在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做好宪法宣传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把握宣传重点,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要深入学习宣传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丰富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市委宣传部及时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市属新闻媒体各单位多种手段并举,精心组织开展宣传报道。首先,及时转载转发相关文章,深入阐释宪法主要内容等。其次,精心策划我市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报道。124日前后,市属新闻媒体将充分利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对我市召开的座谈会以及开展的相关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行集中报道。

    四、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宣传教育的持续性。国家宪法日宣传报道结束后,市委宣传部将指导市属媒体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长效机制,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搭建多媒体联动宣传平台、促进新闻宣传与社会宣传有机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益普法宣传制度,形成宣传合力。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张全营:在社会生活中彰显宪法价值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座谈会,交流探讨如何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非常有意义。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在历史选择和人民信任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价值观念、基本利益关系、基本发展方向,体现了党的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意志,确立和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是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家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宪法居于最核心地位,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准则,是制定、调整国家治理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是宪法实施决定国家治理的正当合理性。宪法回答了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决定着国家治理的主体和国家治理的方式,是国家治理的纲领性、根本性和系统性规范。二是宪法实施决定国家治理的权威性。宪法至上并不意味着把宪法当作空中楼阁,恰恰相反,国家和社会生活必须接受宪法的调控。三是宪法实施决定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要遵循宪法原则制定决策,按照宪法逻辑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依据宪法精神理顺利益关系。

    弘扬宪法精神是宪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全社会树立宪法信仰和宪法权威,推动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具有积极作用。宪法精神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也是宪法思维的体现,更是政治文明的灵魂。让宪法“活”起来,就是要将宪法精神充溢于日常法治中,增强对宪法的认同,激活宪法权利和义务,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彰显宪法价值,实现宪法价值的社会化和宪法规范的生活化。

市人大代表 张丽楠: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氛围

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法治既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利益格局多元、社会价值多样的新形势下,更需要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民主法治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还有待进一步保障。只有弘扬宪法精神,才能加快法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只有弘扬宪法精神,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只有弘扬宪法精神,才能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进展,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存在。尤其是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不严格依法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弘扬宪法精神,才能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今日之中国,法治正在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只有坚持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人民才有美好未来。

市教育局局长 邱红标: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学习弘扬宪法精神,深化对依法治国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的认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要求。

一是要切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依法治教作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和明确本地方、本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以改革精神推进教育法治,以法治方式保障教育改革。

二是要大力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加快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与能力建设。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不断健全党员领导干部集体学法、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年度考试制度,树立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法实施教育管理和监管的方式与手段。

三是要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价值与要求,作为评价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把法治理念与原则要求落实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重视和发挥学校章程和内部制度规范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的法治化。加大对校长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力度。

四是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继续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建设,全面落实学校法治教育的教材、课程、师资和经费,把法治理念培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宪法教育,强化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环境,通过运用网络手段、创建校外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

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主任、市司法局局长 陈聚成:深化普法教育 建设法治鹰城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国家宪法日作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在全社会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使全体人民都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第一,全面准确学习宣传宪法,深刻理解和把握宪法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坚定法治信仰,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宪法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学习宣传,把宪法学习作为领导干部培训和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宪法学习宣传的水平。要把学习宣传宪法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推动宪法学习宣传不断深入。
           我们要凝心聚力,忠诚履职,创新发展,深化“六五”普法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全力争创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加快建设法治鹰城

舞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康玉春扎实推进地方民主法治进程 
     
近年来,舞钢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舞钢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人大的指导下,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地方民主法治进程,有效保障和促进了舞钢市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增强宪法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根本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二、维护宪法权威,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舞钢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已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32项,并对其中的29项专项工作报告是否满意进行了无记名电子表决。配合上级人大常委会检查了15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审查规范性文件6件。

三、坚持宪法理念,代表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建立完善一系列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务的制度和办法。舞钢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已督促办理代表建议221件,办理过程中要求承办单位严格执行“三落实、三建立、三见面”制度,并建立了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绩效评估办法和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问责办法。

四、履行宪法使命,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认真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注重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开展宪法教育,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我市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市进程,在人大机关形成学法、遵法、守法和用法的良好氛围,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

五、弘扬宪法精神,推动人大工作进一步提升。作为地方人大,要始终把弘扬宪法精神作为工作之根本,坚持把学习宪法、忠于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贯穿于履职全过程,努力开创地方民主法治建设新局面。



                                                                                                    常洪涛/文   赵旭普/图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豫ICP备15017033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