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人大要闻   公文发布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会议报道   工作研究   机关建设
通知公告
  · 关于征求《平顶山市农村自建...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图片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党纪学...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青年干...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创建全国文...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章内容
关于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2015年11月9日在平顶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四次会议上

平顶山市教育局局长        邱红标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16所,其中,省属中职学校1所,高职院校2所,成人高校1所,市属中职学校7所,县属中职学校5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及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4所;省职业教育特色校立项建设单位4所。现有在校生49332人,教职工4055人,其中专任教师2729人,“双师型”教师743人。每年为社会输送中高职合格毕业生1.6万余名,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开展劳动力转移等技能培训20万人次。2009年,我市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省辖市。2012年,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我市总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名。职业教育攻坚期间,舞钢市、叶县、郏县、鲁山县创建成为省职业教育强县。2013年,湛河区、新华区创建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填补了我省长期以来没有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的空白。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近年来,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采取盘活存量、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多元筹资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为确保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1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意见》(平政〔2009〕7号)、《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平政〔2010〕42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平政〔2015〕8号);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多次召开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推进会,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制定了督导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为职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大资金投入,有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保障。2009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以来,全市财政职业教育投入由2008年的1.1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7亿元,年均增长21%,累计达到13.4亿元。其中,筹资3.33亿元收购了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两所高校老校区,分别作为市技师学院和平顶山教育学院的新校区。去年以来,市政府筹措资金2.6亿元用于化解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债务,有效减轻了该校债务负担。今年1月至9月,市本级财政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支出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7.19%、54.98%,全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超过30%。从2015年秋季起,全面实施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同时及时拨付中高职生均经费,保证了职业教育稳定发展。

  (三)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调整职业教育布局。根据全市职业教育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将市轻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市工业学校,将市经济管理学校和市财贸学校整合为市财经学校,重点培养财经、电子技术应用类技术技能人才;将市第二技工学校和纺织学校并入市高级技工学校,成立市机电工程学校,重点培养车、钳、电、铣、刨、磨等机械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将市文化艺术学校、市旅游学校整合到平顶山教育学院,依托平顶山教育学院成立市文化旅游学校,重点培养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2009年前的22所整合为现在的12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积极争取各级专项资金及民间资本,支持职业学校建设。目前,全市职业院校生均占地面积35.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2.2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3.84亿元,生均7779元;教学用计算机总量1.3万台,26台/百生;馆藏图书678万册。校内实验实训室77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9个,实验实训室生均建筑面积达到5.25平方米。民营企业家王振一捐资1400万元,在鲁山县职教中心建设了一流的实训大楼。

  (五)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职业教育攻坚期间,我市先后组织204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7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28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对中职教师实行了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招教、聘任优秀技师和岗位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我市以“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为主体的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六)完善网络体系,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建立了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挂牌成立21所社区学院、52个社区教育中心、165所社区教育学校、240多个居民家庭学习点,5年来举办各类社区教育公益讲座6000多场,免费发放社区教育读本5万册,累计培训社区居民96万人次。2013年,我市湛河区、新华区创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2014年,湛河区、新华区创建成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舞钢市、卫东区创建成为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

  (七)倡导“互联网+”,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前,我市已建成了教育局域网,市直各职业院校都已配备适用的计算机及配套设备设施,建成了运行流畅的校园网,初步实现了政务管理和教育信息传递的网络化、电子化。目前,市文化旅游学校、市财经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

  (八)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人才。定期组织召开全市职业院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2010年以来,全市职业院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终身发展、健康成才。二是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通过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了专业设置与我市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五大传统产业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市已建成矿山机电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等30个省级特色专业、陶艺制作等15个市级特色专业,极大提升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三是中高职衔接,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与省教育厅及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协商沟通,推进我市职业院校实施“3+2”中高职贯通培养。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已有14个专业与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了分段贯通培养,中职生继续教育上升通道进一步拓宽。四是强化实训,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重达到甚至超过1︰1,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和技能竞赛考评方案,以训促学,以赛促技。2012-2014年,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连续三年总成绩位居全省前三名,技工教育系统的时小广、刘二博、赵世良等同志获国家、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2012年我市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居全省第一,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人社部批准成立了以时小广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数控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2015年我市技工院校在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取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4人,其中3名选手代表河南省参加了6月份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1人获三等奖。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五是校企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前教育集团等4个职教集团优势,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中,市财经学校与河南旭原不锈钢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实训基地,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市技师学院与平顶山煤矿机械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初步实现了基地共建、师资共享、人才共育、互利共赢。

  三、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认知。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把读普通高中、上大学作为成才的首要途径或唯一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差、招生难。这几年,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中考成绩大多在300分以下,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高考成绩大多在200分左右,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本增高。

  (二)校企合作学校单方“一头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多数企业对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合作不够积极。其原因是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低,影响企业生产;企业接受师生实践实习的损失没有得到及时补偿;职业院校帮助企业技术研发、职工培训等效果不明显;实现校企双方共赢还有距离。

  (三)财政投入还不均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的决定》明确要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个别县(市)财政资金投入不到位,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实习实训设施落后,省批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落实,影响项目建设正常进行。

  (四)专业教师引进难度大。我市中职学校多数是从初、高中转型而设立,文化课教师富余,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相对不足。目前,受教师编制限制,我市职业院校富余的文化课教师很难交流到普通教育学校,一些急需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很难自主引进,制约了职业院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五)相关部门培训条件参差不齐。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以来,人社、教育、农业、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六路并进,各自按照本系统要求,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但部门之间互不联系,培训机构与受培人员缺少沟通,且各自培训场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培训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受培人员不积极,对培训效果褒贬不一,培训的初衷不能完全达到。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社会宣传力度,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市“转型提速、发展提质、环境提优、幸福提升”的战略举措抓紧抓好。

  (二)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及职业教育集团举办职业教育主体作用,采取“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共建、教材共编、师资共享、人才共育等措施,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各职业院校结合叶县产业集聚区的盐化工和摩托机车制造、郏县产业集聚区的矿山设备和医疗器械制造、宝丰产业集聚区的光电产业和现代制造、舞钢产业集聚区的钢铁加工和纺织服装以及我市传统产业岗位需求,在已经优化专业的基础上,对现有开设的专业进一步评估调整,凡招生人数少、师资力量薄弱、实习实训设施落后、社会需求及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坚决予以取缔、停止招生,着力打造一校一特色、一专业一品牌,推动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三)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创造条件与省内外示范性职业院校联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纽带,以“知识+技能”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我市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多样化发展、多路径选择,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规划职教园区,实现集约发展。在合适区域内重新选址、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拟将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到职教园区;将平顶山教育学院(含文化旅游学校)与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整合,将市财经学校、市工业学校及市理工学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进入职教园区,降低管理成本,共享职教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提升人才质量,实现集聚建设,集约发展。

  (五)突出工作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大投入,加强统筹。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新增教育经费安排要向职业教育倾斜,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二是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扶大扶强”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请高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其费用由财政负担。三是狠抓示范特色院校项目建设,提升服务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市财经学校等3所品牌示范职业院校、市工业学校等3所特色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推进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2017年前,新华区、湛河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6年前,卫东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其他县(市、区)争创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示范区。五是整合培训资源,加强统筹管理。学习借鉴信阳平桥经验,建立综合技能培训基地,由人社、教育相关部门牵头管理,将人社、教育、农业、扶贫、民政、残联及工青妇等培训资金和资源,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原则,全部统筹起来,集中到基地进行监管、实施,确保各级各类人才培训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豫ICP备15017033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