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大简介   机构设置   人大要闻   公文发布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会议报道   工作研究   机关建设
通知公告
  · 关于征求《平顶山市农村自建...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 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 平顶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图片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党纪学...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行青年干...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创建全国文...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章内容
关于《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16年2月25日在平顶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国伟

各位代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是我市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平顶山发展蓝图,对于我市加快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精神,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关于《纲要(草案)》的说明,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二五”时期,面对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帮助下,直面矛盾问题,突出转中求进,奋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促开放、强基础、防风险、惠民生,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35亿元,年均增长7.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104元,年均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7.2亿元,年均增长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1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2亿元,年均增长14.1%。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9.7:53.2:37.1,其中一产占比较“十一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二产下降12.6个百分点,三产提升1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9.8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占比提升15.5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和高载能行业占比分别下降9.8个和14.3个百分点。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五大板块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建设加速推进,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累计新建高标准粮田62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5.7万亩,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生态循环畜牧业示范市。城乡发展持续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提高7.4个百分点,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文明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项,一批重大技术取得突破。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3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2公里。孟平铁路复线进展顺利,郑万铁路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平顶山机场前期工作取得进展。一批重大能源工程建成投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乡镇以上区域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南水北调平顶山段顺利通水,湛河综合治理工程加速推进。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7%。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理顺了产业集聚区、新城区、高新区、石龙区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成功举办第四届、第五届“华合论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26.9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1.58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3亿美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67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超过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2%和10.6%。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0.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5万人。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临时救助制度。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9%和37%。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规划建设了宝丰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等文化园区,成功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食品药品安全防线不断加固。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累计脱贫26.5万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

  需要说明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置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41项发展指标,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万人拥有医生数等26项指标如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6项指标基本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文化产业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绿化覆盖率等7项指标没完成;其它2项指标(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因国家未列入考核体系,暂未统计。在已统计的39项“十二五”规划指标中,如期完成和基本完成的共32项,占82%。7项指标未完成,主要原因:一是鉴于当时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意愿,指标设置过高;二是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大更广泛。

  总体上看,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成就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尤为重要的是,“十二五”时期,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我们把握政治方向、强化大局意识,凝聚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突出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扎实推进转型提速、发展提质、环境提优、幸福提升;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创新能力,为加速全面转型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秉持民生导向,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加强党的建设、优化政治生态,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根本保证。这些经验是全市人民智慧的结晶,必须倍加珍惜,继续坚持和弘扬。

  在总结成就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减弱,新的支撑能力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平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的压力没有减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基本公共服务不优,扶贫攻坚任务较重;社会风险矛盾增多,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能力素质亟待提升。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导向

  “十三五”规划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环境和阶段特征。《纲要(草案)》从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两个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优势和困难挑战。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未来五年,一是我市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持续转移,有利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助推转型升级;国家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释放消费和投资潜能,提升民生福祉,培育新的增长点;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我们借势登高,提升发展层次,拓展发展空间。二是我市自身优势不断积累为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市发展的科学性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后劲不断壮大。我市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有利于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更多支持;资源禀赋优越,煤炭、盐、铁、水以及文化旅游等资源丰富,通过充分发掘,将会释放巨大发展潜力;传统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医药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逐步崛起,拥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中了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郑万铁路、沙河复航、平顶山机场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大幅提升,必将助推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较好的产业基础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仍然较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教育现代化特别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多方面矛盾因素相互交织,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难度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较多。特别是我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已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产量水平,一些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资源型行业原有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迫切需要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纲要(草案)》强调,必须准确把握我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又要适应新常态带来的诸多变化,妥善应对转型困难和风险挑战,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问题,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开创经济振兴富民强市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纲要(草案)》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一致、与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体系相匹配、与《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充分衔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实现突破、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社会建设显著进步、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等6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在指标体系上,设置了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4个方面共30项具体指标,与“十二五”相比,重点强化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补齐短板、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经济增长和综合实力方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突出深化对外开放,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等目标。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方面,着眼强化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达到50%等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反映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重点强化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以及地表水质量和空气质量改善等指标要求。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按照共建共享要求,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18.4万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等目标。这些指标值的确定,既立足客观实际,又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同时,指标体系按属性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其中,约束性指标共20个,包括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所有指标,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3项指标,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这些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确保如期完成。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2010年可比价格测算,“十三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3%即可实现翻番。然而,我市要在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在主要经济指标上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经济预期增速应在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适当调高。二是新常态下我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外部需求不足的状况难以有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将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动力转化需求更为迫切,为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变动所产生的困难挑战,也要求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三是这样安排既积极可行又留有余地,既有利于引导预期,又综合考虑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留出回旋余地和空间。同时,“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要在多措并举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在提质增效中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纲要(草案)》力求充分体现市委《建议》精神,强调要更好地适应趋势、创造优势、提升位势,提出需要把握以下战略导向: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纲要(草案)》强调,“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中央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坚持“三张图”总体设计。“三张图”总体设计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蓝图,全市上下必须坚持“三张图”总体设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打造“一区一极一枢纽”作为“总蓝图”;把推进转型提速、发展提质、环境提优、幸福提升作为“路线图”;把“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的重点任务作为“施工图”,持续用力、真抓实做、务求实效。

  立足厚植优势根本点。培育核心优势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纲要(草案)》强调,要坚持把厚植优势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点,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找准比较优势,发挥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创造后发优势,推动局部优势转变为综合优势。

  突出转中求进总基调。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转,重中之重在转。《纲要(草案)》提出,必须坚持不懈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持续探索成熟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路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更加注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把握项目建设总抓手。《纲要(草案)》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对于实现“十三五”规划奋斗目标,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紧扣国计民生,着眼发展需要,顺应民生期盼,突出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壮大、新平台建设,谋划实施一批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一批对推动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为补短板、增后劲、促平衡、上水平提供强大支撑,带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培育转型新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新需求新供给,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关于优化产业结构。《纲要(草案)》提出,要围绕“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优一产”的基本思路,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积极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两个机遇”,着力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实现转型提速。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调整优化五项传统优势产业存量,积极扩大五项新兴高成长产业增量,形成“5+5”工业发展新格局,构建核心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突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发挥优势、区别对待,综合运用多种举措,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五项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和高端化发展;坚持无中生有、有中出新,紧跟发展潮流,瞄准技术前沿,引进标杆企业,大力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关联度高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五项产业,形成引领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在具体举措上,《纲要(草案)》提出,着力培育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坚持集群化发展,突出优势主导,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承接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转移,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企业协同发展,市级层面重点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县(市)区层面重点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计划,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三个对接”优势产业链培育工程、绿色制造推广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程,引导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但整体规模仍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运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突出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两大战略支撑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健康养老三大高成长性服务业,积极改造提升现代商贸、住宿餐饮、房地产三大传统型服务业,同时,积极推进其他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23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突出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两大战略支撑性服务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我市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加快发展旅游业,打造“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可以显著提升区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纲要(草案)》提出,积极优化全市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整合旅游资源,强化项目建设,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旅游、文化、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城乡联动、多元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新体系。第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纲要(草案)》提出,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依托,以区域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和物流网络节点,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平台建设,打造辐射周边、连接全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三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大局稳定,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也存在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等突出问题,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日益增大,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纲要(草案)》提出,要围绕种植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机械化,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于推进科学发展载体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等科学发展载体功能不断完善,规模日益壮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出。《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服务业“两区”提速扩容增效发展,积极优化布局专业园区,推进乡村经济“一区一群”建设,完善载体功能,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关键技术领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持续培育各种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但创新资源仍相对匮乏,研发投入占比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和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引导,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双提升”,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纲要(草案)》提出,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三大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改革推动,强化市场导向,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转化孵化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形成想创、能创、众创的生动局面,打造发展新引擎。三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通过培育创新载体和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和培育创新文化,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人才、信息、技术、资本集聚,构建集多元化孵化主体、专业化创新服务、市场化创新资本的复合创新生态系统。四是推动开放式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引技引智力度,努力引进海外科技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弥补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短板。五是推动互联网向各行业渗透。通过积极促进大数据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渗透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关于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纲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实中央、省改革部署,推动具有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重大改革,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制度,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发展新动力。一是发展完善各类市场。近年来,我市要素市场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各类要素市场的发育还比较滞后、规模还比较小。《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提升商品市场,全面提升要素、商品、服务等市场发展水平,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二是健全完善市场制度。完善市场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推进现代产权、价格等各项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规则,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制度环境。三是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纲要(草案)》提出,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培育发展新需求新供给。新常态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有效供给不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需求牵动和供给推动并重,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增强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十二五”以来,我市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仍存在教育质量有待提升、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促进人才集聚的环境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培育引进和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各层次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发展机 制,促进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转型新优势。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突出重点、弥补短板、综合提升,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关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发挥新型城镇化“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载体,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体系,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构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市域空间开发,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以“一核三组两星”为主体形态、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复合型发展理念,按照“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推动城乡统筹布局、产业融合链接、生态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覆盖,努力打造高端人才和产业集聚、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较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三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开展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四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镇居民公平参与发展,公平分享城镇公共服务和文明成果。

  关于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加快优化所有制结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科学界定国有企业类型,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二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和集体、民营、外资企业相互投资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三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继续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四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各类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统筹城际、城市、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北环过山、南环越湖、沙河复航、高铁通行、机场投用”交通格局,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豫中南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强化能源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保障能源供应,重点加强电力、燃气、供热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三是完善水利支持体系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原则,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水利网络体系,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四是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宽带平顶山”工程,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夯实网络发展基础,建设网络强市。

  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持续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群众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传承创新为主线,积极推进文化遗存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二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做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支持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文明平顶山建设为主线,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积极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三)坚持绿色发展,提升转型新水平。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纲要(草案)》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于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好生态的渴望和期盼。当前,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不安全、农村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凸显,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纲要(草案)》提出,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优先导向,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综合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其他污染,加强区域生态网络建设,打造“碧水蓝天”人居环境。

  关于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是破解资源、环境和发展难题的关键。《纲要(草案)》提出,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全民节能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行动计划,抓好节能、节水、节地工作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着力打造煤炭、煤化工、盐化工、有色、钢铁、电力、农业七大产业循环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城镇生活、餐厨、建筑等垃圾集中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支持静脉产业园区试点建设。三是推进低碳发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低碳体系、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开展节能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四是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和绿色生活、休闲模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纲要(草案)》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统筹推进平原农区生态功能区、环西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生态走廊和沙河流域生态体系建设,构建“两区一廊一水系”的区域生态格局,加快形成涵盖空间开发管制、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转型新空间。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纲要(草案)》提出,以扩大开放“一举求多效”,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拓展开放空间,拓宽开放领域,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关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培育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大力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开放领域,创新招商方式,搭建招商平台,提高招商质量。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绘制产业链图谱,确定招商路线图,实施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招商,提高开放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优化外贸发展结构,加强特色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出口加工企业和出口型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出口带动能力强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培育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三是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是新形势下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纲要(草案)》提出,积极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产业布局和国际产能合作,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标志性项目,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全球营销网络和战略资源渠道,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关于拓宽开放平台。口岸平台是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通道和出口。《纲要(草案)》提出,积极申请设立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进出口物流货运通道,提升产业承载平台建设水平,打造宽领域、多层次的经贸活动平台,促进各类开放平台功能集合和联动发展。

  关于深化合作交流。深化区域合作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内容。《纲要(草案)》提出,立足发展基础,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板块重要增长极。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推动与相关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平台、资源、企业对接。

  (五)坚持共享发展,普惠转型新成果。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让全市人民有更多更公平的获得感、幸福感。

  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二五”时期我市累计实现26.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未来五年要确保剩余18.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如期稳定脱贫。《纲要(草案)》提出,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以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计划,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市两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按时脱贫。一是拓宽脱贫攻坚途径。建立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着力提高扶贫实效。二是强化脱贫攻坚保障。健全精准扶贫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建档立卡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

  关于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市连续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办成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一些领域滞后,与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期待仍有差距。《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健康鹰城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二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市场对要素贡献的评价与分配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合理分配格局,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原则,加快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织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四是推进健康鹰城建设。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养老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造健康鹰城。加强人口工作,贯彻落实“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关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纲要(草案)》提出,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深入推进平安鹰城建设,积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现代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纲要(草案)》提出,着眼“双安”、推进“双治”、强化“双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目前,社会矛盾大多属于利益诉求。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关键是要坚持维权和维稳相统一,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纲要(草案)》提出,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拓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途径,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四是强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纲要(草案)》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推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五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完善安全发展、源头治理等长效机制,深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监管,健全防灾减灾应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防管控;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支持驻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人民武装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为保证“十三五”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纲要(草案)》在最后一篇专门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强调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转型发展的法制保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责任考核,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位代表!建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完成“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加快建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平顶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豫ICP备15017033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