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头栗树花花的他,心肠可好了!”说的是平顶山市及鲁山县人大代表陈聚京,在做好蝎子养殖的同时,不忘贫困乡亲,精准帮扶他们脱贫解困的事儿。
放牛娃娃成“名人”
鲁山县东南方的马楼乡山岔口村,有个50刚出头的农民陈聚京。他现在虽然已是当地“名人”:鲁山县聚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平顶山市及鲁山县两级人大代表,但是,依然是一颗爱民初心和一幅朴素本分的农民模样。
过去,陈聚京家里很穷,但他很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为父母分忧。山岔口属于浅山区,山坡里有野生蝎子生长。他就一边上学一边扒蝎子。初三辍学后,他就一边放牛一边扒蝎子。
他扒蝎子扒到了味,扒上了瘾,扒出了梦,感觉蝎子已成为他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部分,于是就暗暗发誓,要在养蝎行业中大干一场。
无数个困难被踩在脚下,又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实验,他终于闯过了蝎子养殖的饲料、蝎子逃跑、病害、敌害、规模养殖等道道难关,并发明了“蜂巢”式养蝎专利、蝎子电子采毒器专利,还在山岔口村东北坡承包了1300亩荒山,一边绿化荒山,一边建起了养殖大棚一座、塑料恒温大棚两座、全自动阳光板温室养殖大棚6座,成为年产全蝎27吨左右的鲁山县聚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人生梦想实现中,又被连续选为市县人大代表。
他的先进的蝎子养殖创新技术不断在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创新无限》等节目中得以消息报道。他精准扶贫基地养殖的蝎子,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产品。
初心不忘,精准扶贫道道多
经过严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挨过饥饿的人更懂得贫困人的艰难。在他白手起家、艰辛创业的养蝎过程中,虽然时时需要大量发展资金,但是他却时时想起自己当年辍学放牛时的情景,就时时把眼下贫困学生的艰难提挂在心尖。从1999年开始,他都要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和贫困户,10多年,他的爱心捐款已达近40万元。
鲁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2017年,鲁山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关键阶段。陈聚京响应县委、县人大的号召,满怀爱心在村东山坡的栗树林中圈起的2500平方米的放养场内,建起了精准扶贫基地,盖起三座温室养殖大棚。大棚名为“扶贫大棚”,分别标有“1、2、3”号码,铁门上分别写着负责人吴涛、陈向东、闫孩的名字。每个大棚内有270多个蝎池,每一蝎池可养6000只蝎子。大棚专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上岗,以就业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陈聚京这样介绍说:“扶贫温室大棚建起后,公司就吸纳山岔口村贫困户张五、王雪、李爱红等贫困群众到基地做工,月均工资2000元以上。”
“满头栗树花花的他,心肠可好了”
精准扶贫基地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山岔口村及其周边的农民,贫困者较多。陈艳玲就是其中有名的特困者。六年前,陈艳玲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突然的不幸加巨额医疗费使她家的生活一下陷入困境。特别是失去一条腿,使她行动不方便,没有了经济收入,她非常绝望。
陈聚京知道后,就让她来基地就业。因为她失去了一条腿。不方便做较重的活和来往走动的活。陈聚京就根据她的具体情况,让她提取蝎毒。提取蝎毒的活很轻松,还可以坐在那儿,一天不动。
陈艳玲来到精准扶贫基地的提毒工作间后,陈聚京就免费教她提取蝎毒技术,让她在工作间提取蝎毒。她学得很用心,很快就熟练的掌握了采毒技术,每天提取蝎毒的工资达100元左右。
这份工作不但解决了陈艳玲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更是帮助她树立起了生活信心。她这样评说陈聚京:“他经常在栗树林中、在扶贫基地忙这忙那,身上经常带有栗树花花,心肠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