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英雄,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初心”、“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写出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湖北来凤县离休干部,今年95岁的张富清老人,革命年代,他曾立下赫赫战功,退役后他又主动选择到偏远的贫困山区工作,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在工作岗位上不改军人本色、奉献一生。
张富清的事迹我是看了多遍的,每次都心情激动,心潮澎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我给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张富清事迹后的感受,就是想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这位老英雄的内心,感受他不忘初心,对党的忠诚。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
张富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模范。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交流。
当有人问张富清老英雄:“您的红色革命历史和在部队战斗的经历,与家人谈起过吗?”而老英雄的回答是:“我从来就没有与家人谈过。我常常想到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那些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我还仍然健在。党给了我最高光荣和荣誉,解放以后,国家给我的待遇超过了这些烈士的多少倍,很难计算呀。我还有什么资格把党给我的荣誉拿出来到处显摆?”英雄无言,他的光辉经历却掷地有声,他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初心,怎样坚守初心,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对党忠诚,怎样做到对党忠诚。更让我们明白了人要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事情,有人曾问起张富清老人拿出奖章和证书的初衷,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起初不想把这些奖章和证书拿出来,但考虑到如果不拿出来,那就是对党不忠诚,是欺骗党的行为。”老人的话很朴实,但彰显地是那份对党的忠诚。
如果不是退役军人管理部门采集有关信息,张富清的事迹至今可能还不为人知。六十多年了,不是因为这次偶然,这位老英雄依旧会把曾经的荣誉藏在心里。他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幸运儿,那个活下来替所有牺牲的战友领取那份荣誉的人。这是何等境界,老英雄的事迹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莫道无名,人心是名。
当记者采访张富清,问他:“这么多年,立功的事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连孩子都不告诉呢?”老英雄看向房间的角落,思绪飘到远方,眼睛湿润了,“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那些牺牲的场景,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印象里。”这也许就是老英雄淡泊名利,60多年来刻意尘封战功的真正原因。功名面前不张扬,困难面前冲在前,退役后他却主动选择到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为了担好重任,甚至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他在日记中写道:“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时代变迁,年龄增长,他甘于奉献的赤诚却从未改变,他带领群众修公路、抓生产,干出许多业绩,却并未怡然自得,而是始终保持清零的心态接续奋斗,默默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全力做好人民期盼的事,交出了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赤诚答卷。
1959年,组织把他派到来凤县的“穷窝子”三胡区担任副区长,他一头扎在最困难的村里,一个村一个村解决问题,像突击队员一样,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攻坚战一场接着一场,从三胡区到卯洞公社,这一干就是20年。1979年,张富清调回县城的消息不胫而走,自发送行的群众在他的门口足足等了半宿,纷纷捧着土鸡蛋、米粑粑、腌干菜涌上前来,这时的张富清已和人民如土地和庄稼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这二十年来,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他,他就像一个突击队员,永不停歇地战斗着,始终做到荣华富贵从无计,却把重担挑在肩,尽职尽责地干好自己份内的每一件事,担当好自己应尽的每一份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好每一项工作。
张富清常说的一句话是:“党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儿是苦,这儿是累,可是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这不正是一个共产党员担当使命的具体体现吗?如今,原来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高洞管理区的悬崖山路,已拓宽硬化,变成了康庄大道……张富清几十年的恪尽职守,奉献付出,不都是为了今天吗?读懂这些,也就读懂了这位深藏功名,为民造福的老人之心、之志、之情、之义。
张富清,一个英雄的名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楷模和典范,此时此刻,我想用“三个必到”和大家共勉,我们永远以张富清为榜样,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祖国需要我必到。”
“党的召唤我必到。”
“危难险重我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