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郭国顺
近年来,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人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突出脱虚向实,发挥代表作用,增强了监督工作实效。
一、科学选定议题,推动监督内容脱虚向实
为解决人大监督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少工作议不深、说不透而流于形式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选定年度监督议题时,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每年选定3至5项,坚持少而精,干在关键处,力戒形式主义,推动相关工作开展。比如,围绕百城提质工程建设,我们紧盯郑渝高铁郏县站区建设中的征地拆迁、站房及站前广场配套工程建设等,通过实地察看、外出考察,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攻克“征迁关”“设计关”“建设关”“融资关”“协调关”,确保高铁站项目高质量如期建成投用。围绕民生热点,我们针对广阔渠作用发挥不充分、群众意见大等,通过徒步踏勘、走访座谈,找准问题症结,助推县政府与省水投集团签订广阔渠提质增效合作协议,启动广阔渠水系利用提升工程建设。
二、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监督效果脱虚向实
一是主任会议监督。2018年以来,我们立足主任会议法律职责定位,发挥主任会议监督作用。先后听取39个单位的工作报告。会前,组织代表深入开展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会上,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开展“当面鼓、对面锣”专题询问,一锤一锤钉钉子,实现“红脸出汗”常态化,推动了南体育场公园部分如期开放、县域道路整修、城区停车位施划等一批民生实事。监督效果明显,县委充分肯定。二是监督工作“下沉”。去年,我们针对政法机关接受人大监督“上热、中温、下凉”问题,出台办法、制定方案,历时6个月,组织对公检法三个单位中层以上执法人员开展工作评议,推动人大司法监督往深处走。通过知识测试、民主测评、单位研究,选准23名评议对象;成立案卷审查组、组成4个专班,查阅案卷、走访座谈,全面掌握评议对象的规范执法、履职尽责情况;评议大会上,与会代表就掌握的涉嫌违反办案程序、办案纪律等问题,开展“真刀真枪”的询问,在公检法三长的见证下,进行满意度测评,确定4名整改对象;会后,督促其端正态度,认真整改,推动6宗案卷程序得以完善、2起案件加大了侦办力度,2名整改对象受到党政纪处理。各级代表广泛参与对政法机关的工作评议,在全县政法系统震动很大,社会反响良好。三是坚持跟踪问效。建立监督工作台帐,把常委会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主任会议提出的意见建议、代表提出的建议和相关部门承诺的事项等“上帐”,实行销号管理。年底前由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对相关部门的研究处理情况开展“回头看”,把整改不到位的问题流转到下一年继续跟踪监督。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久久为功,已连续3年对道路交通安全法、河南省物业管理条例贯彻实施和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等进行跟踪监督,推动了工作落实。
三、强化服务保障,促使代表履职脱虚向实
一是实行履职承诺制。代表当选即签订履职承诺书,提醒代表牢记初心使命。二是开设“人大代表履职在线”网络平台。自2017年12月运行以来,代表通过手机终端提出意见建议159件,相关部门办理回复后,代表履职获得感明显增强。今年,为扩展“人大代表履职在线”功能,启动了代表履职网络服务中心建设。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对标省、市要求,推进代表联络站进企业、进社区,先后建成高标准联络站68个,方便1138名省、市、县、乡人大代表就近进站开展履职。四是实行代表集中活动日制度。明确每单月25日为全县人大代表集中活动日,活动日当天,四级人大代表全部进站开展履职活动。自去年以来,各代表联络站共组织集中学习163次、听取专题报告86次、开展视察调研323次、收集社情民意57条,代表履职更加充实,“双联系”质量得以提高。五是建议督办实现两个“转变”。视察点由过去“承办单位定”变为“人大自己挑”;建议办理情况由过去的“坐在会场听”变为“走到实地看”。提出建议的代表现场问,承办单位的负责人当场答复,较好地解决了“年年提、年年改、年年不见成效”的问题,推动了城区侯公大道整修、背街小巷整治、县一高通公交车等一批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解决。
以上是郏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推进“两个机关”建设,在增强监督工作实效上狠下功夫,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