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工作纪实
通讯员 邢金栋 王韦 赵旭普
联络站里,代表常在群众常来;产业链上,活动常有实事常办;社区网格内,急难愁盼迅速响应;网络平台上,民意诉求一键直达……近年来,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以建好用好代表联络站为抓手,探索推出“四化四员四站”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平顶山特色的以民主促善治新路径。
用好“四化”联络站一块主阵地
土壤肥沃,根系才能扎得深;平台用好,代表履职才能更高效。全市273家联络站如何激活效能?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从“制度化保长效、标准化促规范、功能化强联系、数智化提效能”四方面发力,让阵地建设有力更长久。
“过去我们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要等联络站开门,现在只需拿手机扫一扫,足不出户就能把意见和诉求发给代表。”舞钢市八台镇石桥杨村村民鲁俊强通过“掌上人大代表联络站”反映,养殖资金短缺、想寻求帮助。该镇人大主席团一周内组成代表调研组调研论证,推动他获得2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支持。如今,鲁俊强的标准化肉兔养殖基地已带动20余人就业。
用数智化提效能,只是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建好用好“四化”联络站一块主阵地的一个侧面。该市还健全代表联络站工作规则、代表履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机制,对接待群众、收集意见、述职评议等代表履职内容作出规定;同步优化站点布局,迭代升级全市273个代表联络站,明确服务配置,定期开展活动,以标准化促规范;将“联、商、督、促”四大功能嵌入联络站,形成“代表进网格”“有事找代表”等实践品牌矩阵,以功能化强联系……
“四化”探索让人大代表履职有了固定阵地,群众诉求表达有了便捷渠道,部门工作改进有了外力推动,也实现了联络站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行的转变升级。
激活“四员”联络站一个主引擎
人大代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认真倾听心声与诉求;法官、检察官、警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出谋划策,推动解决百姓难题……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四员”活动,如今,“大门常开、代表常在、选民常来、活动常有”成为代表联络站工作的新常态。
当好“政策宣传员”。由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担任组长,组建6个代表政策宣传组,利用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全面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广泛凝聚思想共识。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宣讲22次,覆盖群众近万人次。
当好“民情联络员”。拓展“双联系”机制,形成“代表联络站+代表服务岗+农户联络点+线上直通车”四维联络渠道,通过“周接待、月活动”“五个走进+民情恳谈”等载体,广泛听取社情民意。借助四维联络平台,共征集“十五五”规划编制意见建议50多条。
当好“人民服务员”。将代表编入基层治理网格,形成“1+1+M+N+X”工作模式,人大代表与群众同坐板凳听诉求,与网格员同巡街巷找问题,与社区干部同商对策解难题。今年以来,已推动解决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博物馆暑期夜间开放等意见诉求1600余条。
当好“工作监督员”。近年来,围绕“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聚焦市委“十项重点任务”,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相继谋划“十大监督举措”“四个专项监督”等履职活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中各展所长、建功立业。
随着“四员”活动的深入推进,代表、专家、部门、群众的力量被紧紧凝聚,绽放出生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之花。
放大“四站”联络站一片主效应
如何让代表联络站在活起来、实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起来?
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打造功能鲜明的“四站”,即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站”、强化产业支撑的“助推站”、服务人民群众的“暖心站”、提升代表能力的“充电站”,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的方式,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叶县盐都街道代表联络站,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向平以人大代表身份与基层代表围坐一堂,共话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这不仅是简单的座谈交流,更是该市领导干部代表下沉一线、宣讲理论、贴近群众的常态缩影。
产业发展的痛点,也是代表联络站关注的重点。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全链模式”,紧扣“7群12链”发展布局,依托人大代表专业特长,采取就近就地、混合编组的方式,推动代表聚在产业链上、问题解决在产业链上,助力产业发展提效能。
……
如今,273家联络站如根脉般深植这座古地新城,从收集民声到破解难题,从赋能产业到优化治理,民情民意在这里汇聚、转化、落实,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点。
小站点承载大民主,小平台展现大作为。从标准化建设到特色化实践再到常态化运行,“四化”“四员”“四站”环环相扣,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绘就了具有人大特征、平顶山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画卷。